close
她認為
野地裡的每一朵小花,都隱藏著一個寶藏。
所以,世界名畫有「看過」的時候,
但是,野地裡一朵小花的美是看不完的。
看看花瓣的排列,
花蕾的色澤,
花苞的開發,
花梗的彎直⋯⋯
而這一切的美,都沒有經過人工的雕琢。
是那麼自然、純樸,又是那麼榮耀、美麗。
她的一生都沒有結婚,
也沒有提到有任何一個男人喜歡過她,
但是她卻寫道:
「除了婚姻之外,一個女人的一生還有許多值得驚喜的期待。」
文學、建築、藝術、旅遊、護理、教育
都能提供點點、滴滴的滿足,
但是最讓人感動的,不是我特意去找來的。
而是無意間在野地裡,聽到小花的邀約
去參加上帝創造大地之美的豐宴。
我愈到晚年,愈體會到,也許
上帝給別人是一些偉大的呼召,
給我的,卻是一個小花的呼名。」
因著她對野花的研究與熱忱
喚醒了多少人對於野花的注意與保護
今天世界上有一種瀕臨絕種的野花名字,
就是用她的名字取的。
小花啊,我不再哭泣
1870 年的冬天,雪靜靜的下在布崙威克(Brunswich)的小山岡上。她,三十六歲了,從少女的時代就為未來編織著披上白紗的美夢,學了裁縫、烹調、音樂、文學,甚至還旅行到法國的巴黎學了美術,多少的才華,多少的裝備,卻始終沒有得到男生的一個感情上的回應。是在那裡出了差錯呢?她的身體雖略嬌小,但是兩眼明亮動人,她的聲音雖略沙啞,但這是長期擔任小學教師的結果,她的家境不錯,父母也很明理,五個弟弟先後都成家了,祗有她一再的經歷美夢的落空。1870 年,與她同住的父母相繼過逝,更糟的是她開始有經常性的氣喘,看來她的前途就像布崙威克山岡上的厚雲一樣的陰霾。
何畢綺(Kate Furbish)這時寫道:「雖然憂傷像是暗淡的黑夜,逐漸的籠罩我,但是讓我的感覺繼續的沈淪下去,祗是絕望到臨近死域的麻木,我法定活著不再為那個少女時代的夢想,而是靠近基督一點。祂是我的力量,是我心靈的幫助。」她的思緒回到1860 年時,她到哈佛大學上植物學的課程時,尤記得格雷(Asa Gray)教授的情形講解,與學生們在餐桌上的歌唱:
「如果你要讀植物系,喔!那你首先準備的是一個能挨餓的肚子,奉勸你,還是轉唸醫學吧!拿所賺的金錢,來培養喜愛植物的溫床。」
何畢綺決定,不再成為在憂傷小溪畔的夢遊堵,她寫道:「讓野地裡小花的美,擦亮我哭泣的雙眼。」
小路邊美的偵探
1871 年春日乍臨,何畢綺已經準備好她的畫架,到野地裡尋找冬雪漸溶後,大地上長出的第一朵野花,她用一種非常特殊的方法研究野地裡的小花,她不僅是用植物分類學的觀查,而且非常準確的將整株的小花畫下來,那不祗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是生命真摯的流露。這些畫後來大被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所珍藏。
何畢綺開始是在家裡附近觀察野花,後來到馬路邊,城鎮外的森林邊,她愈研究調查的範圍就愈來愈廣,她寫道:「當我愈認識路邊的小花,每一條路就愈成為驚喜的探索,小花不僅美麗,而且每一朵小花結構都有其特色,沒有二種花是有重覆性的排列。有人認為小花的美祗是為了沒引蜜蜂來為他們傳花粉,或是為了給牛吃,或是給人當藥材使用。我卻相信小花是彰顯上帝創造的美,並且顯示上帝至今仍在眷顧他們。」
把科學藝術化
除了研究野花之外,她開設了一所小學校,在晚上教導失學的黑人認字。對一個嚴重氣喘的人,教學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有時要喘一陣才能說話,何畢綺卻寫道:「成為一個老師是幫助別人的工作。上帝講著大自然免費的教育我,我也應當免費的教育別人,即使祗有一個學生專心的聆聽,那種是何等的報酬。我相信成為一個老師,不祗是一種興趣,而且是回應耶穌基督的那個呼召:『你餵養我的小羊』。」
何畢綺的野花研究也刊登在「美國自然人(American Naturalist)學報上,她特別敘述一朵野花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上的改變包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樹木旁邊,不同的陽光強度。她把女性特有的細膩發在一朵野花的觀查上發揮的淋離盡至。她的研究報告旁,都附上她用所盡的野花。當時有人笑她:「為什麼不用相機拍照呢?用畫的不是浪費許多的時間。」何畢綺有些野花的畫,是一朵野花就畫了三個月,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呢?她寫道:「有些野花的顏色,實在太難用水彩的顏色調出來,有些花瓣我祗好畫上線條,就不加上色了。」
畫出來的標本,不僅可以更精確的把植物分類的特徵表達出來,並且更珍貴的是用心,那是單在相機上一樣也表達不出來的。
榮耀的老處女隊伍
何畢綺的發表野花之美,一定深深的震憾一些年輕學生的心,1878 年以後就不斷的有些大學生陪她進入森林、沼澤去觀測野花,免得她一人進去這些地方的危險。當時這些陪何畢綺的大學生們,自編一首歌:
「她,不像是一般的女人
每日忙於菜市場-廚房-餐桌之間;
她,更有彈性的生活在
小花-厥類-草菇的當中;
有人說她祗不是一個愛花的老處女,
而我們這些陪伴她的學生,
不過是一支陪伴老處女的隊伍。
喔⋯,何等的榮耀,
我們是一支老處女的隊伍。」
這支榮耀老處女隊伍裡,後來出了好多位的植物系教授。
一去不復返之河
「碰!」槍聲響在聖約翰河(Saint John River)上,驚飛了水上的幾隻雁鴨。「這裡實在太安靜了,靜的令人受不了。」拿槍射擊的學生說道。何畢綺聽了微微笑,她知道學生們害怕的是什麼。聖約翰河是界於緬因州與加拿大的一條大河,這河的水源來自高山的雪水,穿越幾萬英畝罕無人跡的原始森林,傳說中河水裡有巨大的水蛇與森林裡有成群的毒蜂,連印第安也不敢進入。從1879 年到1881 年,何畢綺卻划著獨木舟,帶著幾個學生,多次進出聖‧約翰河。她在這裡收集了約2000 種的野花標本,其中有50 種是未為外人所知的野花,尤其是一株開著黃色小花的玄參花,後來更成為舉世聞名的極稀有種野花,並被取名為「何畢綺玄參花」(Furbish’s Lousewort)。
何畢綺第一次深入聖‧約翰河是一個資深的印第安嚮導帶路,這個嚮導話不多,但常講一句:「無論看到任何事,記住!不要離開這艘小船。」,慢慢進入河的上游,何畢綺才發現這條河是有巨蟒,可怕的蚊蟲,彎曲的湍流,與幾乎會令人發瘋的寧靜,尤其是處處有沼澤,她寫道:「我看到一隻巨大的公鹿,涉水經過水邊的泥碳土,要吃幾株的鮮苔。那片泥碳土,竟是片致命的沼澤,整隻鹿連頭上的大角都沈入沼澤中。」她又寫道:「河邊的赤楊林中,突然看到一艘小木船,不知道已被停泊多久了,連水中的船漿都快潰爛了,船邊長出的芒草都已掩蓋,可能一度有人走過的小徑⋯難怪印第安人說這條河是『一去不復返之河』,上岸的獵人或是探險者都死在林中的沼澤的。連屍體都找不到,真是一去不復返。」
保護濕地運動的萌芽
即使有一去不復返的危險,何畢綺還是遇到了一些較特有的野花品種翠菊、櫻草、山梗菜、龍膽花等。三年的探險,不僅發現了不少野花,更使她成為一個著名的講員,太少女性有她那麼豐富的野外經驗,各地的學校、政府、教會等都請她去演講。也許有人肯為自己的靈魂,長途爬涉的去朝雲;有人肯為金礦銀礦,深入險地的去挖掘,但是怎麼會有人單為幾朵野花,進入一去不復返之河呢?
何畢綺最有名的演講題目是:「在緬因森林中的一夜」(An Evening in the Maine Woods),她的個性、口才都不適合演講,但是她對野花的喜愛與執著,幾乎已經成了她生命裡的一種特殊風味,都是別人不具有的,何畢綺的演講內容裡,不斷的強調一個重點:「為了要保護一些瀕臨絕種的野花,不是要建人工溫室去保存這些野花,而是保護這些野花所生長的棲地環境。因此為了保護聖‧約翰河的玄參野花,必須保護該區域的森林沼澤濕地。」何畢綺的演講內容,成為二十世紀初期,保護瀕臨絕種植物與沼澤濕地的先聲。
不朽的一朵小花
1931 年12 月6 日,何畢綺逝世,死前不久她寫了一首短詩:
「經過一生的燦爛,
小花,終於有凋萎的一天,
再見了,我心所愛的小花,
雖然不捨,
但是,我在小花的身上,看到
永恆的一剎。」
後記:1976 年,為了紐約市日益增加的自來水需求,與緬因州工業開發的用水,美國政府通過$670,000,000 的工程預算,要在聖‧約翰河上蓋一座大水庫,水庫完成後能有蓄水面積88,000 英畝,能供應需水要求,這個水庫比埃及尼羅河水庫大。但是要施工前才發現,水庫積水會淹到「何畢綺玄參花」生長的地方。整個工程停下來。美國國會還議決,以後如果有人要再提在聖‧約翰河上蓋水庫,絕對不准淹到那幾株世界僅有的「何畢綺玄參花」。
資料來源:
1. Graham A., and F. Graham, Jr. 1995. Kate Furbish and the Flora of Maine. Tilbury House Publishers, Maine. U.S.A.
2. Bonta, M.M., 1991. Kate Kurbish, the Posey- Woman. Women in the Field. Chap. 8. p.78-84. 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U.S.A.
野地裡的每一朵小花,都隱藏著一個寶藏。
所以,世界名畫有「看過」的時候,
但是,野地裡一朵小花的美是看不完的。
看看花瓣的排列,
花蕾的色澤,
花苞的開發,
花梗的彎直⋯⋯
而這一切的美,都沒有經過人工的雕琢。
是那麼自然、純樸,又是那麼榮耀、美麗。
她的一生都沒有結婚,
也沒有提到有任何一個男人喜歡過她,
但是她卻寫道:
「除了婚姻之外,一個女人的一生還有許多值得驚喜的期待。」
文學、建築、藝術、旅遊、護理、教育
都能提供點點、滴滴的滿足,
但是最讓人感動的,不是我特意去找來的。
而是無意間在野地裡,聽到小花的邀約
去參加上帝創造大地之美的豐宴。
我愈到晚年,愈體會到,也許
上帝給別人是一些偉大的呼召,
給我的,卻是一個小花的呼名。」
因著她對野花的研究與熱忱
喚醒了多少人對於野花的注意與保護
今天世界上有一種瀕臨絕種的野花名字,
就是用她的名字取的。
小花啊,我不再哭泣
1870 年的冬天,雪靜靜的下在布崙威克(Brunswich)的小山岡上。她,三十六歲了,從少女的時代就為未來編織著披上白紗的美夢,學了裁縫、烹調、音樂、文學,甚至還旅行到法國的巴黎學了美術,多少的才華,多少的裝備,卻始終沒有得到男生的一個感情上的回應。是在那裡出了差錯呢?她的身體雖略嬌小,但是兩眼明亮動人,她的聲音雖略沙啞,但這是長期擔任小學教師的結果,她的家境不錯,父母也很明理,五個弟弟先後都成家了,祗有她一再的經歷美夢的落空。1870 年,與她同住的父母相繼過逝,更糟的是她開始有經常性的氣喘,看來她的前途就像布崙威克山岡上的厚雲一樣的陰霾。
何畢綺(Kate Furbish)這時寫道:「雖然憂傷像是暗淡的黑夜,逐漸的籠罩我,但是讓我的感覺繼續的沈淪下去,祗是絕望到臨近死域的麻木,我法定活著不再為那個少女時代的夢想,而是靠近基督一點。祂是我的力量,是我心靈的幫助。」她的思緒回到1860 年時,她到哈佛大學上植物學的課程時,尤記得格雷(Asa Gray)教授的情形講解,與學生們在餐桌上的歌唱:
「如果你要讀植物系,喔!那你首先準備的是一個能挨餓的肚子,奉勸你,還是轉唸醫學吧!拿所賺的金錢,來培養喜愛植物的溫床。」
何畢綺決定,不再成為在憂傷小溪畔的夢遊堵,她寫道:「讓野地裡小花的美,擦亮我哭泣的雙眼。」
小路邊美的偵探
1871 年春日乍臨,何畢綺已經準備好她的畫架,到野地裡尋找冬雪漸溶後,大地上長出的第一朵野花,她用一種非常特殊的方法研究野地裡的小花,她不僅是用植物分類學的觀查,而且非常準確的將整株的小花畫下來,那不祗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是生命真摯的流露。這些畫後來大被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所珍藏。
何畢綺開始是在家裡附近觀察野花,後來到馬路邊,城鎮外的森林邊,她愈研究調查的範圍就愈來愈廣,她寫道:「當我愈認識路邊的小花,每一條路就愈成為驚喜的探索,小花不僅美麗,而且每一朵小花結構都有其特色,沒有二種花是有重覆性的排列。有人認為小花的美祗是為了沒引蜜蜂來為他們傳花粉,或是為了給牛吃,或是給人當藥材使用。我卻相信小花是彰顯上帝創造的美,並且顯示上帝至今仍在眷顧他們。」
把科學藝術化
除了研究野花之外,她開設了一所小學校,在晚上教導失學的黑人認字。對一個嚴重氣喘的人,教學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有時要喘一陣才能說話,何畢綺卻寫道:「成為一個老師是幫助別人的工作。上帝講著大自然免費的教育我,我也應當免費的教育別人,即使祗有一個學生專心的聆聽,那種是何等的報酬。我相信成為一個老師,不祗是一種興趣,而且是回應耶穌基督的那個呼召:『你餵養我的小羊』。」
何畢綺的野花研究也刊登在「美國自然人(American Naturalist)學報上,她特別敘述一朵野花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上的改變包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樹木旁邊,不同的陽光強度。她把女性特有的細膩發在一朵野花的觀查上發揮的淋離盡至。她的研究報告旁,都附上她用所盡的野花。當時有人笑她:「為什麼不用相機拍照呢?用畫的不是浪費許多的時間。」何畢綺有些野花的畫,是一朵野花就畫了三個月,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呢?她寫道:「有些野花的顏色,實在太難用水彩的顏色調出來,有些花瓣我祗好畫上線條,就不加上色了。」
畫出來的標本,不僅可以更精確的把植物分類的特徵表達出來,並且更珍貴的是用心,那是單在相機上一樣也表達不出來的。
榮耀的老處女隊伍
何畢綺的發表野花之美,一定深深的震憾一些年輕學生的心,1878 年以後就不斷的有些大學生陪她進入森林、沼澤去觀測野花,免得她一人進去這些地方的危險。當時這些陪何畢綺的大學生們,自編一首歌:
「她,不像是一般的女人
每日忙於菜市場-廚房-餐桌之間;
她,更有彈性的生活在
小花-厥類-草菇的當中;
有人說她祗不是一個愛花的老處女,
而我們這些陪伴她的學生,
不過是一支陪伴老處女的隊伍。
喔⋯,何等的榮耀,
我們是一支老處女的隊伍。」
這支榮耀老處女隊伍裡,後來出了好多位的植物系教授。
一去不復返之河
「碰!」槍聲響在聖約翰河(Saint John River)上,驚飛了水上的幾隻雁鴨。「這裡實在太安靜了,靜的令人受不了。」拿槍射擊的學生說道。何畢綺聽了微微笑,她知道學生們害怕的是什麼。聖約翰河是界於緬因州與加拿大的一條大河,這河的水源來自高山的雪水,穿越幾萬英畝罕無人跡的原始森林,傳說中河水裡有巨大的水蛇與森林裡有成群的毒蜂,連印第安也不敢進入。從1879 年到1881 年,何畢綺卻划著獨木舟,帶著幾個學生,多次進出聖‧約翰河。她在這裡收集了約2000 種的野花標本,其中有50 種是未為外人所知的野花,尤其是一株開著黃色小花的玄參花,後來更成為舉世聞名的極稀有種野花,並被取名為「何畢綺玄參花」(Furbish’s Lousewort)。
何畢綺第一次深入聖‧約翰河是一個資深的印第安嚮導帶路,這個嚮導話不多,但常講一句:「無論看到任何事,記住!不要離開這艘小船。」,慢慢進入河的上游,何畢綺才發現這條河是有巨蟒,可怕的蚊蟲,彎曲的湍流,與幾乎會令人發瘋的寧靜,尤其是處處有沼澤,她寫道:「我看到一隻巨大的公鹿,涉水經過水邊的泥碳土,要吃幾株的鮮苔。那片泥碳土,竟是片致命的沼澤,整隻鹿連頭上的大角都沈入沼澤中。」她又寫道:「河邊的赤楊林中,突然看到一艘小木船,不知道已被停泊多久了,連水中的船漿都快潰爛了,船邊長出的芒草都已掩蓋,可能一度有人走過的小徑⋯難怪印第安人說這條河是『一去不復返之河』,上岸的獵人或是探險者都死在林中的沼澤的。連屍體都找不到,真是一去不復返。」
保護濕地運動的萌芽
即使有一去不復返的危險,何畢綺還是遇到了一些較特有的野花品種翠菊、櫻草、山梗菜、龍膽花等。三年的探險,不僅發現了不少野花,更使她成為一個著名的講員,太少女性有她那麼豐富的野外經驗,各地的學校、政府、教會等都請她去演講。也許有人肯為自己的靈魂,長途爬涉的去朝雲;有人肯為金礦銀礦,深入險地的去挖掘,但是怎麼會有人單為幾朵野花,進入一去不復返之河呢?
何畢綺最有名的演講題目是:「在緬因森林中的一夜」(An Evening in the Maine Woods),她的個性、口才都不適合演講,但是她對野花的喜愛與執著,幾乎已經成了她生命裡的一種特殊風味,都是別人不具有的,何畢綺的演講內容裡,不斷的強調一個重點:「為了要保護一些瀕臨絕種的野花,不是要建人工溫室去保存這些野花,而是保護這些野花所生長的棲地環境。因此為了保護聖‧約翰河的玄參野花,必須保護該區域的森林沼澤濕地。」何畢綺的演講內容,成為二十世紀初期,保護瀕臨絕種植物與沼澤濕地的先聲。
不朽的一朵小花
1931 年12 月6 日,何畢綺逝世,死前不久她寫了一首短詩:
「經過一生的燦爛,
小花,終於有凋萎的一天,
再見了,我心所愛的小花,
雖然不捨,
但是,我在小花的身上,看到
永恆的一剎。」
後記:1976 年,為了紐約市日益增加的自來水需求,與緬因州工業開發的用水,美國政府通過$670,000,000 的工程預算,要在聖‧約翰河上蓋一座大水庫,水庫完成後能有蓄水面積88,000 英畝,能供應需水要求,這個水庫比埃及尼羅河水庫大。但是要施工前才發現,水庫積水會淹到「何畢綺玄參花」生長的地方。整個工程停下來。美國國會還議決,以後如果有人要再提在聖‧約翰河上蓋水庫,絕對不准淹到那幾株世界僅有的「何畢綺玄參花」。
資料來源:
1. Graham A., and F. Graham, Jr. 1995. Kate Furbish and the Flora of Maine. Tilbury House Publishers, Maine. U.S.A.
2. Bonta, M.M., 1991. Kate Kurbish, the Posey- Woman. Women in the Field. Chap. 8. p.78-84. 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U.S.A.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